今年年初,江西省第三批转化应用城市体检成果实施城市更新项目的优秀案例名单公布。其中,洪都夜巷文化商业街区与东湖区大士院美食街区提升改造工程入选“老旧街区改造”类优秀案例名单。通过空间整合、丰富经济生态等一系列举措,更新后的老街,不仅传承了历史文脉、留住了城市记忆,更切实增进了民生福祉。
工业“锈带”变城市“秀带”
20世纪的苏式老建筑、修旧如旧整洁明亮的街道、嵌入航空文化元素的雕塑、老南昌各类老字号餐饮……走进洪都夜巷历史文化商业街区,仿佛回到老工业社区里的时光,浓浓的“烟火气”蕴藏着这座老工业区的生机和活力。
洪都夜巷所在的洪都街道,承载着南昌城很多工业发展印迹。2021年,青云谱区对洪都社区的老街巷进行改造提升。“本着像修复文物一样的标准和要求,我们对老建筑、老街巷进行集中修复,留住城市文化根脉和情怀。”相关负责人说,依托老洪都历史文化底蕴和南昌市独有的百栋苏式文保建筑集群,老建筑、老居民、老品牌、老店铺,在这里成为亮丽风景线,昔日老旧的工业“锈带”变身为宜居宜游的城市“秀带”。
如今的洪都夜巷,不仅保留了几代洪都人的记忆,更以航空文化主题街区的身份“出圈”,成为南昌新地标。漫步在洪都夜巷,老厂房改造的飞行乐园、锈迹斑驳的飞机模型、印有“洪都制造”标语的墙绘,都反映出南昌航空工业的“成长史”。在洪都夜巷开店的邓先生感慨道:“改造后,年轻人来打卡,老职工来找回忆,这里已经成了跨代际的社交空间。”
“老味道”+“新体验”
与洪都夜巷的工业底色不同,大士院美食街区则承载着南昌老城的市井烟火气。这条毗邻滕王阁景区的老街,曾是老旧住宅区。2023年年底,这里启动了改造工程,以“微更新”的手法串联起历史与现代。
改造中,设计团队积极收集周边商户意见,采用“绣花功夫”细致更新——古风牌楼、复古店招、彩绘墙等元素保留运用,还原老城风貌;优化街巷布局,将滕王阁景区、胜利路步行街等景点串联成旅游路线。
改造后的大士院人气爆棚。“此次改造聚焦融合‘老味道’与‘新体验’。一方面,我们保留了传统小吃摊、老字号;另一方面,我们引入了文创市集、非遗工坊,打造‘美食+文化’的IP。”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增强市民游客在大士院街区的满足感和体验感,东湖区还专门成立了运营管理指挥部,负责大士院街区的业态引进、商家管理等。“我们在不断丰富大士院业态的过程中,始终注重引进真正能体现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小食,展现地道的江西风味。”
大士院的火爆,带动了街区经济的蓬勃发展。今年春节前,南昌瓦罐煨汤制作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也将煨汤店开进了大士院,他表示:“我们希望通过美食,让外来游客在舌尖的愉悦中,感受江西饮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
让城市“二次生长”
洪都夜巷文化商业街区与大士院美食街区的焕新之路,正是城市更新中“以人为本,共治共享”理念的生动体现。南昌市始终坚持“群众意愿先行”,确保“改什么、怎么改”都由居民共商共议。
同时,南昌市拒绝“千街一面”,深挖本土文化基因。改造后的街区既有统一风格,又各具独特辨识度。通过引入专业物业服务企业、建立商户联盟、开发智慧管理平台等措施,避免出现“改造热闹一时,后续无人问津”的问题。
盘活闲置资源、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引入新的经济业态、打造多元消费场景……城市更新让南昌市一大批老街巷、老厂区、老旧社区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它们变身为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新兴产业聚集地,助力城市“二次生长”。
相关负责人表示,城市更新不是推倒重来,而是用温情与智慧唤醒沉睡的街区,让历史文脉与现代生活共生共荣。未来将走好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城市环境。
摘自 《中国建设报》 2025.04.24 姜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