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委副书记、市长 徐志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这说明应该始终将“人民至上”的理念镌刻在城市建设治理的每个环节中。近年来,安徽省芜湖市坚持把“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作为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基准,让“处处围绕人、时时为了人、真正服务人”成为城市发展最鲜明的底色,随着城市更新行动不断深入,一幅“城市更新,生活更兴”的画卷正在这里徐徐展开。
民生导向,温暖城市“微空间”
行走在芜湖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口袋公园让居民“出门见绿”,承载城市“静与美”的“芜湖书房”处处散发着人文的气息,设施齐全的人民城市驿站让户外工作者随时可“歇歇脚”……芜湖市始终以民生需求为导向,注重闲置资产盘活利用,推动城市小微公共空间整治提升,让“人民城市”成为美好生活的有力依托。
《意见》指出,要“加强既有建筑改造利用”“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芜湖市坚持“小规模、渐进式、微改造”的城市更新理念,整合资源、改造提升,打造形式多样、亮点突出、功能丰富、人民满意的“小而美”城市驿站,累计投资482万元,建成42座驿站,服务市民群众100万余人次,切实做到了以小投入发挥大效益,成功入选了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印发的《城市更新典型案例(第二批)》。积极整合利用城市闲置地、路头转角等碎片空间,“见缝插针”式建设集健身、休憩、观景等功能于一体的“芜小园·口袋公园”100多座,将零碎空间改造为可穿行、可欣赏、可享受的绿色生态空间,获评2023年住房城乡建设部“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与海绵城市同频共振、互补共进,逐项解决管道堵塞、坑洼积水、空间拥挤等城市老旧遗留问题,真正让市民“推窗见绿、开门见景”。
源丰片区老旧小区改造遵循“渗、滞、蓄、净、用、排”方针,打造低成本易维护的海绵小区新样板。建成“宜邻中心”17座,涵盖养老、托幼、警务、便民商业、菜场超市、社区服务等,为市民提供从“油盐酱醋茶”到“衣食住行闲”的“一站式”服务,聚焦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着力构建“15 分钟综合生活圈”。
成片更新,展现旧城“新面貌”
精致繁华的芜湖古城人头攒动,老海关悠悠的钟声回响在长江岸边,一批遗迹、老建筑、老街巷,正焕发新生机,成为市民游客热捧的“网红打卡地”……芜湖市始终坚持成片更新的工作理念,以城市更新专项规划为引领,有机整合城市更新资源禀赋,通过成片更新聚人气、扩消费、促发展。
《意见》指出,要“推进老旧街区、老旧厂区、城中村等更新改造”。芜湖市坚持进一步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成片推进环镜湖、滨江、经开区“三湖”等重点片区更新,注重完善公共服务、盘活闲置资源、融入历史人文,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由“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以镜湖滨江片区为例,沿着青弋江至长江这一条历史文化脉络,启动老船厂1900、中山路步行街改造提升、老八中陶塘里等城市更新重要节点项目,将滨江风光带、雨耕山西洋建筑群、范罗山特色景观区、中山路步行街商业区、堂子巷、芜湖古城等老城区主要自然、历史、文化、商业景观串成一线,增强市民和城市的情感链接交流,让人民群众共享城市发展和建设成果。同时,在片区更新的过程中通过消费设施优化、场景创新、业态植入等,激发消费潜力,实现从外观改造向经济更新的深层次转型,让城市成为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空间。
共建共治,汇聚城市“新热度”
芜湖市始终将公众参与贯穿于城市更新全过程,建立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机制,充分了解市民群众和市场主体在城市更新中的意愿需求,推动各方主体共同发力推动城市更新。
《意见》指出,要“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城市更新可持续模式”。芜湖市首创“城市合伙人”制度,选择为城市更新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高等院校、知名企业等单位,作为人民城市建设合伙人,目前已授牌奇瑞集团、海螺集团、华强方特集团、安徽港航集团、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工程大学、皖南医学院等10家合伙人,共同推动城市发展。结合城市更新,先后开展“我心中的人民城市是怎样的”“我为人民城市献一策”等活动,市民参与踊跃,引起热烈反响。为了打造“最干净城市”,开展“您举报、我奖励”“您留言、我来办”等专题活动;开展“‘亭台轩榭’请您来命名”“共建最干净城市”公园道路座椅捐赠等活动。不怕“挑刺”、善纳诤言已成为芜湖推进城市更新的一种态度。通过共建共治共享,实现城市与人民的双向奔赴。
潮涌江淮千帆竞,奋楫争先正当时。芜湖市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徽发展的嘱托,坚持实干争先,奋勇向前,深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以“设计感、娱乐感、意义感,故事力、交响力、共情力”的“三感三力”全新思维为引领,进一步解决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更新等方面的短板弱项,用新理念设计新打法,用新打法干出新成效,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活力与综合能级,持续改善民生福祉,奋力开创要素汇聚、活力强劲、特色突出、近悦远来的城市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摘自 建筑杂志社公众号 2025.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