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瓦错落映晨光,枫香印染留古韵,芦笙声里传民俗……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县的传统村落中,承载着农耕文明记忆的文化遗产正通过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逐步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近年来,该县锚定“保护文化根脉、赋能乡村振兴”目标,以规划为纲、以修缮为基、以融合为径,让传统村落从“静态保存”走向“活态传承”。
规划先行 绘就保护“路线图”
传统村落保护,科学规划是前提。麻江县始终坚持“整体保护、兼顾发展、村民参与”的思路,既守住历史风貌的“形”,也留住文化传承的“魂”。为避免保护工作盲目化、碎片化,当地聘请专业团队,针对村落的历史建筑、民族文化、原始风貌等核心要素量身定制保护方案。目前,麻江县已完成3个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规划编制,为后续保护利用工作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
修旧如旧 唤醒历史“记忆点”
走进麻江县的传统村落,古驿道的青石板被重新铺整,民族文化博物馆的木梁得到细心修缮,曾经蒙尘的历史元素正逐步“苏醒”。这背后,是1748万元上级补助及专项资金的精准投入——当地依托这笔资金,推进了古街道修复、消防设施完善等一系列工程,重点恢复了古桥、古井、古树等标志性历史景观。 更令人欣喜的是,一批濒临失传的“非遗”技艺与民俗也重获新生:粑槽舞的鼓点再次响起,畲族武术的招式得以传承,枫香印染、瑶族服饰刺绣等传统工艺有了专属工坊,灰拔豆腐、仫佬年等饮食与节庆文化也通过挖掘整理,成为村落文化的鲜活注脚。
借势振兴 补齐民生“短板项”
保护传统村落,最终要让村民受益。麻江县以乡村振兴、和美乡村建设为契机,整合5620余万元部门资金,聚焦3个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升级与人居环境整治。如今,通村公路全面硬化,村寨步道串联起家家户户。在改善民生的同时,当地同步对传统民居进行加固修缮,让老房子既保留“老味道”,又具备现代居住功能。村民们坦言:“村里环境变美了,老房子住着更舒心,大家保护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也更高了。”
文旅融合 打造发展“新引擎”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保护”与“活用”并举。麻江县积极推动文化资源向发展优势转化:将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凯里党小组成员周振华故居修缮为红色革命教育基地,让红色记忆代代相传;重点保护夏同龢状元第、姜氏宗祠、狮山文庙等历史遗存,以“状元文化”为核心,打造集文创开发、民俗体验、生态观光于一体的旅游景区。如今,麻江的传统村落不仅是乡愁的“寄托地”,更成为吸引游客、带动村民增收的“金名片”。
摘自 《中国建设报》 2025.09.12 杨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