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湖南省长沙市“空天地一体化智慧燃气安全监管系统”投入使用,打开了以科技之“智”谋燃气之“治”的新局面,用“硬核”科技,为城市燃气安全生命线护航。
燃气巡检车装上“顺风耳”
“滴滴滴……”湖南省长沙市燃气智慧中心大屏骤然亮起:巡检车发现位于湘江新区麓山路与牌楼路交会处的网格码出现黄色警报,疑似燃气微漏。值班员轻点鼠标,结合无人机、物联网信息,立即确认具体漏点管位,自动通知周边微型应急站启动应急响应和处置。
上午,巡线员汤大海与同事,驾驶燃气巡检车穿梭在黄兴北路北辰三角洲区域。“这车如同‘顺风耳’,可以敏锐捕捉到漏点。”汤大海说,车辆装了棒吸装置和分析仪器,行驶时能探测方圆75米范围内的燃气泄漏,还能精准判定泄漏方向与区域。
燃气巡检车随车配备了燃气管道分布图,手机屏幕实时显示燃气巡检路线。据汤大海介绍,燃气巡检车每日工作16小时,日均行驶75公里;绿色标注已巡查线路、红色标注待查线路。按规定,城北区域所有管道每月需巡检1次,高风险区域每15天必查1次。
据悉,长沙市共配备了4台此类巡检车,部署在城南、城北、河西及星沙区域。燃气巡检车上线运行后,彻底改变过去“靠人工排查、等市民报警”模式。
燃气管道装上“千里眼”
在开福区新河路与开福寺路交叉口附近,巡线班工作人员正在对燃气井盖内的智能传感器进行常规检查。
“智能传感器主要安装在燃气阀门井、管道连接器及老管道上。别小看这个传感器,它可是我们的监控神器‘千里眼’。”巡线班班长蔡宇杨说,它能实时监控井内甲烷浓度,每30分钟就将数据传至调度中心,一旦异常,调度中心会立即派单处置。
“过去燃气泄漏靠人工开挖探点确认管位,时长按‘小时级’计算,新系统投用后能够将时长缩短至‘秒级’。”相关负责人介绍。
智能传感器还大大减轻了巡线员的工作量。“以前没装智能传感器时,每月得开盖检查1次,现在3个月查1次就行。”据蔡宇杨介绍,首批900多个智能传感器装置在长沙城北投用后,巡线班组人员仅需5人,工作效率也大幅提升。
目前,长沙市五一商圈燃气井已实现智能传感器装置全覆盖,未来2年,长沙城北还计划加装1700多个,并拓展至辖区燃气管道附近的电力井、弱电井,进一步织密燃气安全监控网。
网格管理9700公里管网
眼下,长沙市正在推进“北斗+低空”燃气治理标杆城市建设,无人机、巡检车、智能传感器将全面接入网格编码体系,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管网络。
由长沙市燃气企业投资2.2亿元建设的“空天地一体化数智燃气系统”已全面开工。该项目预计3年建成,建成后每年可节约运营成本3000万元,减少甲烷排放22吨,环保效益相当于种下3万棵树。目前,项目已实现阶段性突破,1万余套北斗智能物联感知设备与4台PPB级燃气智能巡检车已上线运行,燃气管道泄漏自主发现率超90%。
此前,城市地下管网定位精度仅达“米”级,巡查容易出现偏差。如今,长沙依托北斗三号系统,在全国率先启用北斗网格码,将9700公里燃气管网纳入精度达10厘米的网格管理。每个网格码都有唯一的“数字身份证”,包含空间坐标、管线属性、周边环境等20余项数据。
相比于传统经纬度浮点运算,网格码位计算速度提升10~100倍,异常发生时1秒内即可锁定“病灶”管段,实现“人在网外,码在心中”“以前靠人找漏点,现在让数据‘算’漏点”。
摘自 《中国建设报》 2025.09.18 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