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艰苦卓绝的斗争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在全国领导建立了19个抗日根据地。其中,浙东抗日根据地覆盖了如今浙江的四明、会稽、三北和上海浦东4个地区,面积达2万余平方公里。位于宁波的梁弄镇横坎头村作为浙江省第一批历史文化名村,就是浙东抗日根据地的核心。
四明山深处的红色枢纽
1941年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决定开辟浙东战略基地。同年4月,日军发动浙东战役,杭州湾以南、杭甬线两侧地区沦为敌占区,形势异常严峻。毛泽东、朱德等要求开展浙闽沿海的游击战争,强调“此区有大发展前途”“有单独成立战略单位之必要”。从1941年5月起,中共浦东工委领导的两支抗日武装分批南渡到浙东三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942年7月,中共浙东区委成立,次年迁入四明山腹地的横坎头村,在根据地推行减租减息、建立民主政权等政策,横坎头村迅速成为当时浙东抗日根据地军事指挥、政权建设和经济统筹的核心。
如今,横坎头村完整保留了中共浙东区委旧址、浙东行政公署旧址、浙东抗日军政干校旧址、谭启龙旧居、浙东银行旧址、《新浙东报》报社旧址等多处革命遗迹所构成的旧址群,充分呈现了抗日战争时期浙东抗日根据地在党、政、军、金融、新闻、文化等多方面的建设与发展情况,是研究浙东抗战史、革命根据地建设史的珍贵实物资料,也是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党史学习教育基地。
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自2004年起,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群保护性修缮工程全面启动。市、镇、村三级联动,组织专业力量,对村内抗战特色建筑进行了详尽的勘察评估,制定科学修缮方案,遵循“修旧如旧”原则,运用传统工艺和材料,对中共浙东区委旧址、浙东行政公署旧址、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旧址等20余处抗战遗址进行了系统性修缮。依托这些革命旧址建设了浙东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军史陈列馆等,陈列展出数百件珍贵文物与历史照片,讲述着横坎头村那段烽火岁月与红色印记。
不仅如此,横坎头村还大力完成了核心片区风貌提升、外立面整治、污水管改造等30余项工程,完善交通、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拓宽并平整了村内道路,全面推广垃圾分类,强化网络覆盖提升信息化水平,用溪石、旧砖、毛竹等构筑别致的乡村景观,整个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这些举措不仅显著改善了村民生活,也为红色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村里制定了红色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划,充分利用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大力推进红色旅游。
红色文化引领乡村振兴
如果说丰厚的红色资源是横坎头村发展的深厚土壤,那么秀美的自然环境则是锦上添花的生态资源。
为了更好地传承红色文化、实现全村的可持续发展并进一步带动周边地区,横坎头村制定了“红色引领,绿色发展”的八字方针,用红色资源把客人引过来,再用绿色生态的环境和产业让他们留下来。
一方面,全力推进红色旅游产业链延伸,积极打造研学基地,如浙东延安红色文化学院、浙江四明山新希望绿领学院等,吸引了众多机关、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前来开展红色研学与培训活动;另一方面,则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田园综合体建设为契机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努力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整合周边多村的资源,继而实现农文旅融合发展。
如今,横坎头村已成为全国知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访客。人们不仅可以在这里瞻仰抗战遗迹、聆听红色故事,感悟先辈的英勇精神;也可以通过实地参观、现场教学、沉浸式体验,深入了解抗战历史与红色文化,接受深刻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从烽火硝烟中的抗战枢纽,到红色旅游的重要基地;从历经沧桑的贫弱山村,到带动周边共同致富的美丽乡村……今日的横坎头村,不仅是一部鲜活的革命历史“活教材”,也是乡村振兴的“先锋站”。横坎头村以其光荣的抗战历史文化和蓬勃发展的崭新面貌,为广大革命老区赓续红色血脉、弘扬革命精神、赋能乡村振兴,探索了一条创新发展的新道路。
作者单位均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研究分院
摘自 《中国建设报》 2025.09.25 胡晓华 冼怡静 张楠 杨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