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陕西省榆林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深入推进房屋市政工程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开工前约谈、第三方巡查、高压执法等六项举措,压紧压实责任,强化过程管控,筑牢安全底线。
网格化管理全覆盖 安全责任直插一线
针对建筑工地数量多、分布散、监管力量有限的痛点,榆林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创新推行“清单制+网格化”管理模式。按照工地数量、从业人数、风险等级精准划分管理网格,为每个建筑工地配备2名专属监管包抓责任人,定期公布包抓清单、开展指导检查,实现全市建筑工地安全包抓“全覆盖、无盲区”。该模式有效解决“管不过来、管不细致”问题,推动安全责任从“纸上”落到“实处”。
开工前约谈强警示 源头筑牢责任防线
秉持“项目未动,安全先行”理念,榆林市建立项目开工前安全生产强制约谈制度,将安全警示前置到项目启动环节。通过法律宣贯、事故案例剖析、责任追究解读等方式,对建设、施工、监理单位负责人及安管人员集中提醒告诫,督促企业切实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截至目前,已累计召开39次约谈会,覆盖33家建设单位、47家施工企业、32家监理企业及141名关键责任人,从源头拧紧安全生产“螺丝钉”。
“两场联动”双向发力 堵塞安全管理漏洞
在施工现场,推动开工前约谈、施工安全日志、班前晨会、执法记录仪使用等制度全面覆盖,确保安全管理贯穿施工全流程;在建筑市场,强化工程分包、劳务用工管理,严厉打击“层层转包”“以包代管”“包而不管”等违法违规行为,对标后履约违规行为“零容忍”。通过施工现场与建筑市场“双向监管、双向发力”,从机制上杜绝安全漏洞。同时,同步落实人员安全管理要求,督促建筑工人入场必受三级安全教育、必看安全警示教育片,每周组织班前安全例会与技术周例会,严格执行班前安全交底,强化一线人员安全意识。
第三方巡查补短板 精准管控危大风险
为破解监管队伍人员短缺、专业能力不足难题,榆林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通过购买服务引入第三方监理巡查力量。重点聚焦深基坑、建筑起重机械、模板工程及支撑体系、脚手架工程等危大工程,以及高处作业、临时用电、有限空间等高风险环节,开展专业排查指导。自推行以来,累计开展线下安全检查2170次(项),指导企业整改消除安全隐患9604条,用专业力量为安全生产“加码”。
高压执法零容忍 闭环管理除隐患
坚持“严”的主基调,榆林市每年组织全市建筑施工安全大排查。近2年累计排查在建房屋市政工程项目3982次(项),整改一般隐患6085项、重大事故隐患24项;下发整改通知书736份,责令78个项目停工整改,实施经济处罚185.6万元。一系列“组合拳”形成强大执法震慑,倒逼企业将安全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一旦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第一时间召开全市警示教育会,推动相关单位举一反三,强化事故警示效果。
建章立制强长效 精准施策固防线
一方面,针对有限空间作业等高频风险点,制定印发《住建领域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十条硬措施》《关于贯彻落实房屋市政工程有限空间识别及施工安全作业指南(试行)》,为风险管控提供明确指引;另一方面,编制《榆林市房屋市政工程精准排查手册》,明确深基坑、高支模、起重机械等23类关键环节的排查标准与处置流程,让隐患排查从“凭经验”转向“按标准”。此外,制定建筑领域从业人员安全生产培训三年计划,投入财政资金498万元,累计培训8675名企业安管人员,构建起“制度+培训”双轮驱动的常态化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榆林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随着治本攻坚三年行动的持续推进,榆林市将进一步优化监管机制、强化科技赋能、提升行业本质安全水平,为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基石。
摘自 建筑杂志社公众号 2025.09.29 榆林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李枭 马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