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02日星期四
住建云平台
http://www.ezhujianpt.com

江门超额完成“十四五”老旧小区改造目标任务

发布时间:2025-09-30 15:45:55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打造宜居城市,老旧小区改造是关键一环。近年来,广东省江门市全方位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目前,已开工改造355个老旧小区,超额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惠及居民超23万户。

旧貌换新颜 居住更舒心

  走进蓬江区白沙街道长塘社区,可见多条道路焕然一新,路边增设停车位,秩序井然。伍女士在此居住了近30年,亲历社区由新变旧再获得新生的全过程。她感慨道:“跟以前相比,小区变化太大了,居住环境越来越好。”

  长塘社区建于20世纪90年代,内部设施逐渐老化、道路破损、外墙斑驳、公共活动空间闲置,居民盼望改造的意愿特别强烈。

  群众有呼声,政府有回应。为了推进改造,江门成立老旧小区改造专责小组,各县(市、区)也成立了专责小组。不仅如此,江门连续6年将老旧小区改造列入年度民生实事或市政府重点工作任务,并出台《江门市老旧小区改造(试点)工作方案》等系列文件,明确“改什么”“怎么改”,同时简化改造审批流程,让改造工作推进得更顺畅。

  在改造过程中,江门市注重示范引领,打造了一批试点项目。育德社区、启明里一期、富横社区(横坑村)、北园新村等作为第一批试点,其更新经验正在全市更多老旧小区复制见效。

设施补短板 生活更便利

  “真没想到,老楼也能装上电梯!”蓬江区白沙街道凤潮社区凤潮里居民李先生兴奋地说,“现在买菜回家再也不用爬楼梯了,出门次数都多了。”

  在老旧小区改造中,江门不仅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水电气等管线进行更新改造,还全面整治小区及周边的绿化、照明等环境,推进“楼道革命”“环境革命”“管理革命”,让老旧小区从里到外焕新。

  面对改造中最棘手的资金问题,江门探索出多方共担机制,破解了资金瓶颈。

  在加装电梯方面,江门通过加强技术指导、优化审批流程,允许提取住房公积金和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用于加装电梯,激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同时,积极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用于支持老旧电梯更新,现已获得省下达的两批次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拟实施更新住宅老旧电梯270台。截至目前,全市启动老楼加装电梯1500多台,已完工投入使用1200多台。

  在燃气入户改造方面,江门也探索出了资金共担机制。2021年~2024年,蓬江区、江海区、新会区和恩平市出台了管道燃气推广试点方案,形成“政府、企业、居民”三方共担机制,更多居民用上了安全清洁的管道燃气。此外,江门还和通信专营单位合作,明确了“三线”整治的费用分摊规则,推动通信线“多线合一”,让小区里的“空中蜘蛛网”消失不见。

  在改造过程中,新会区兰苑新村收集居民关心的热点难点,整理出“水浸烦、建筑破、设施旧、缆线乱、停车难”五大“疑难杂症”,引入燃气、供水、供电和通信等社会资本方参与投资建设,更换老旧水管主管约1000米,实施雨污水分流改造,创新“三线”落地工程,将杂乱的“蜘蛛网”入地入管,引入管道燃气,预埋燃气主管道约2000米。

服务嵌入式 小区更温暖

  江门在推进老旧小区硬件改造的同时,也不断丰富服务供给,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

  新会区南兴社区的嵌入式服务点,是观察江门老旧小区服务提升的窗口。2024年,该社区被选为新会区老旧小区改造完善类项目——“嵌入式服务”试点。这里打造了长者助餐点、就业驿站、富民工坊、文化惠民阵地等特色空间,重点关注老年人等群体的需求,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能在楼下做手工活补贴家用,真是太好了。”在富民工坊兼职的市民梁婆婆说。“服务点功能齐全方便,可通过手工赚取零用钱,多样化活动也丰富了日常生活,很开心。”居民黄女士表示。

  通过优化公共服务,一批长期困扰群众的“老大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比如台山市台城街道,完善了城南居家养老服务站、东门社区长者饭堂等设施,为周边老年人提供助餐、医疗等服务。智慧便民设施也走进社区,新增1520个电动自行车充电桩端口,实行惠民电价,投入使用一年来累计服务超17万人次,解决了居民“充电难”问题。

  此外,江门还引入“社区合伙人”,构建“服务提质—群众受益—资金反哺”的社区经济“微循环”,持续丰富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例如,蓬江区甘化社区与当地康养企业签订“社区合伙人”协议,充分发挥辖区医疗资源集聚优势,着力打造“康养陪诊”服务,为居民提供便捷的医疗陪同与健康管理支持;恩平市锦江社区采取“社区出场地、减免租金,企业提供服务”模式,引进企业作为合伙人,盘活闲置的社区公共用房,共同打造幸福食堂,解决长者用餐问题。

  从道路平整到停车规范,从加装电梯到服务嵌入,老旧小区改造不仅改变了小区的“颜值”,更提升了居民生活的“品质”。355个老旧小区的“焕新之旅”,正是江门市持续改善民生、提升城市品质的最佳见证。

摘自 《中国建设报》 2025.09.30 蔡昭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