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5日星期二
住建云平台
http://www.ezhujianpt.com

留住烟火气 传承侨乡风

发布时间:2025-11-24 16:35:26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大力推动文脉赓续,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与自然景观。这既是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顶层制度安排,又是促进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有机融合的行动指南,更是守护民族精神家园的历史使命。广东省江门市长堤历史文化街区,这个承载着“老江门”记忆与华侨乡愁的“城市原点”,正以一场“绣花式”活化实践,为历史街区保护提供鲜活样本。

解码“城市原点”:一段跨越600年的侨乡史诗

作为广东省内保存最完整、侨乡特色最鲜明的历史文化街区,长堤街区是江门城市发展的“活化石”。其中的墟顶街(又名“三十三墟街”)因明初水埗头遗存的33级青石台阶得名,成为明代“江门墟”的发源地,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被称为江门的“城市原点”。街区现存骑楼群建于20世纪20年代末,由当地商绅捐资而建,多为三至四层,中西合璧建筑风格,不仅是岭南传统营造技艺与西方建筑装饰元素融合的侨乡建筑典范,更镌刻着江门华侨出洋谋生创业、反哺家乡建设开放胸襟的精神印记。

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与新商业中心崛起,街区逐渐失去往日光彩:基础设施老化、老建筑破败、侨房产权复杂、业态同质特色不显著、原住民外迁导致集体记忆代际断层等问题交织叠加……曾经的“烟火长堤”,变成了“沉默角落”。直至电视剧《狂飙》在此取景热播,老街重获关注,成为热门打卡地,如何妥善保护并赋予其新生命力,成为当前长堤街区保护面临的重要课题。

顶层设计破局:突出街区整体保护与活态传承

江门市政府坚持“留人、留形、留神韵”与“见人、见物、见生活”并重开展街区微更新,以系统思维破解保护与发展难题,让街区既有“历史厚度”,更有“生活温度”。

一方面,构建多元资金筹措机制,设立长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发展基金,通过“政府引导+社会资本+侨胞捐赠”模式,撬动社会资本超1300万元用于长堤街区的保护活化。同时将街区内公有产权房屋、公共空间的管理经营权通过市场化让渡给专业企业统筹设计运营,既拓宽了资金渠道,又显著改善了产业引导薄弱、街区活力难以为继的困境。

另一方面,以“微更新”保留街区肌理,启明里片区严格保护当地特色老建筑、老街巷,保留传统风貌和生活场景,塑造了融汇中西韵味、凝聚历史气息的“天然影棚”,历史建筑改造后变身为集“非遗”展示、侨创办公、文化创意等于一体的共享空间。同时,蓬江区出台长堤街区业态控制导则、业态发展指引和业态扶持办法等系列文件,明确街区业态发展方向,聚焦地方特色文旅休闲服务,重点引入非遗体验、侨乡美食、文化创意等新兴业态,维系街区“烟火气”。

品牌焕新升级:让历史记忆融入当代生活

长堤街区保护更新不是简单的“修旧如旧”,而是以“文化+”为引擎,让传统技艺融入日常生活与消费场景,推动业态创新与品牌升级,留住长堤老街的“根”与“魂”。

场景再造,激活“网红”基因。绘制“跟着狂飙走打卡百年老街”手绘打卡导览图,将《狂飙》取景地与历史建筑、文化节点串联,吸引年轻群体深度探访;引进民国茶楼、马兰卡旗舰店、野墨里咖啡等特色店面,培育“强哥”猪脚面、《狂飙》文创、“非遗”手信、特色咖啡茶饮等新业态。目前,街区文旅新业态存量超200家,2025年春节期间累计接待游客超25万人次。

文化深耕,厚植“乡愁”底色。以“一户一故事、一巷一主题”挖掘出了“启明楼”“传家屋”等房屋故事和“时光巷子”“铜虾巷”“蒲葵巷”等主题巷;启明里开设侨批展览馆、“非遗”手信馆、心艺蛋雕工作室等,让民众充分体验长堤文化魅力;利用“五一”“十一”和春节等节假日,策划组织“江门三点三精彩之旅”和“墟街有戏”、主题市集、“非遗”文化体验、CityWalk集章打卡等研学旅行、文化体验活动,让游客在参与中感受侨乡文化。

绣花匠心筑梦:激发街区蓬勃生机

长堤街区以“绣花”功夫推进活化利用,围绕“绣文化”“绣空间”和“绣产业”,打造文、商、旅、创、居多业态相融合的活力街区,推动静态的文化街区向活态的文化场景转化。

以“绣文化”为引领,将侨批里的家国情怀、骑楼里的商贾往来和过番(地方语言,指下南洋)里的艰辛奋斗等历史记忆转化为街区鲜活的文化注脚。以“绣空间”为载体,开展街巷整治、建筑修缮、公共空间激活、绿化提升、设施完善等微改造。以“绣产业”为动力,“非遗”技艺融入咖啡拉花、手信设计,侨乡文化催生文创IP,数字技术赋能AR导览、让侨乡文化“开口说话”。

长堤街区“绣花式”的活化更新不仅保留了骑楼的柱廊山花、侨批的纸短情长,更让侨乡文化从“博物馆”走向“生活场”。实践证明,唯有将文化基因融入现代生活,让历史记忆与当代需求同频共振,才能让城市文脉真正活起来、传下去。

摘自 《中国建设报》 2025.11.24 李宏志 汤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