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交通的发展进程中,共享单车已告别粗放式生长模式,步入精细化治理的成熟发展阶段。技术创新、政企协同与公众参与形成合力,推动城市出行秩序实现系统性升级,成为城市治理现代化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多地以“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为核心理念,以解决民生出行痛点为出发点,在优化城市交通结构、重塑城市公共秩序、提升市民出行获得感等方面不断尝试,全面优化共享单车精细化治理模式。
其中,湖北武汉、甘肃兰州、浙江杭州积极融入“智慧城市”建设浪潮,以技术创新为支撑构建智慧出行体系,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对车辆的精细化管控,既避免了无序停放对城市公共空间秩序的干扰,又通过动态匹配出行供需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在满足市民多元出行需求的同时,为城市交通秩序优化与空间资源合理配置提供了有力支撑。
武汉——新机制 协同治理破解投放难题
伴随城市化进程推进,共享单车虽为市民短途出行带来便利,但因超量投放、管理无序等问题,出现挤占道路资源、扰乱公共秩序、埋下安全隐患等情况。对此,武汉市积极整合多方力量,通过协同治理破解共享单车管理难题。
今年7月,武汉市城市管理执法委员会联合市交通运输局、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经调研论证与意见征集后,出台《武汉市互联网租赁自行车服务质量评估办法》,明确共享单车运营企业的服务标准与责任边界,为监管提供政策依据。同时,启动专项整治工作,以“问题导向、从严管控”为原则,聚焦市场规范、“一码多车”等突出问题,治理成效显著,共享单车运营秩序明显改善。
专项整治工作前期以“控量减存”为重点。此前,部分共享单车运营企业为抢占市场份额,一度无视城市承载能力超量投放,导致车辆淤积、挤占公共通道,既影响市容环境,也为市民出行带来不便。为此,相关部门约谈共享单车运营企业,要求其严格依据交通部门配额进行合规运营并通过街头巡查与数据监测实行动态监管,对违规企业下达整改通知。近一个月内,全市累计回收违规超量车辆超10万辆。这些车辆经过统一调度、维修保养后,将根据实际需求重新投放或进行合规处置,有效缓解了其对道路与公共空间的挤占问题。
专项整治工作深入后,武汉市城管部门通过大规模扫码抽查,发现部分企业存在“一码多车”(一个二维码对应多辆共享单车)的违规行为。此类操作不仅规避总量监管、削弱“控量减存”成效,导致车辆信息混乱,致使故障上报与事故追责困难;更直接损害用户体验,市民扫码后常遇车辆不匹配、无法解锁等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三部门迅速联合约谈涉事企业负责人,明确“一码多车”的违规性与危害性,提出双重要求:加快超量车辆回收,按配额调整投放量;投入技术与人力,通过系统筛查、人工排查,逐车核对编码与二维码,彻底清理问题车辆。此次约谈压实企业主体责任,也向行业释放从严监管信号,遏制了违规操作蔓延。
为防范问题反弹,武汉市城管部门确立“精细管理、常态管控”的长期目标,以评估办法为遵循,深化分区分级管理,依据区域人口密度、出行需求、道路承载能力制定差异化方案。技术上,依托电子围栏强化实时监控与信息溯源,确保编码与二维码唯一对应,杜绝“一码多车”操作空间;监管上,持续扫码抽查,建立常态化巡查机制,将企业超投率、违规编码问题控制在1%内,整改情况纳入服务质量评估,与运营资格挂钩。同时,督促企业完善运维机制,建立车辆信息定期核查制度,推动“一码多车”治理从“专项整改”转向“长效防范”。
此次专项整治工作不仅改善了城市出行环境,更彰显武汉城市治理的精细化与协同性。通过多部门联动、政策与技术结合、短期整治与长期管控并重,武汉市正逐步提升共享单车管理规范化水平,为市民打造更有序、安全、便捷的出行环境,也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武汉经验”。
兰州——新科技 信息监管提升管理精度
兰州市依黄河呈线型城市格局,狭长地形与人口集中的特点,让共享单车成为市民“最后一公里”出行的重要方式。近年来,该市秉持“开放包容、规范引导”的新业态管理理念,以信息监管为核心,融合制度创新、跨部门联动与民生服务,构建“科技精准监管、多元协同共治、服务贴合需求”的现代化治理体系,推动共享单车良性融入城市交通,守护市容环境与出行安全。
科技赋能,打造智能监管“神经中枢”——智慧化管理是兰州市破解共享单车治理痛点的关键。兰州市城市管理委员会牵头建设的共享单车信息化监管系统,已成为串联车辆、共享单车运营企业、管理部门的“神经中枢”,实现从“人工巡查”到“智能预警”的升级。该系统对接四家共享单车运营企业,录入5万余条共享单车动态数据与1.5万余个电子围栏信息,形成“车辆—围栏—平台”互联互通网络。为提升管理精度,兰州市城市管理委员会数字中心配合企业迭代车载定位设备,将位置传输误差控制在1.5米内;通过蓝牙设备精准识别车辆备案状态,动态排查无牌车辆,从源头上规范运营。依托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该系统构建起“监测—预警—处置—反馈”全流程闭环。针对72处共享单车易淤积点位,该系统实时监测车辆数量与停放状态,超容即触发预警并派单。以此为基础,兰州市推行“0531”运维模式(5分钟响应、30分钟抵达、1小时处置),10月办理违规案件540余件,72处点位进入常态化治理。
协同共治,构建多元联动长效机制——兰州市明确“政府主导、企业主责、第三方协同、市民参与”的多元责任体系,凝聚治理合力。兰州市城市管理委员会联合交通、公安交警部门,建立“日常沟通、现场办公、问题调度”三位一体工作制度,针对电子围栏精度、点位设置等问题现场排查、当日整改。10月至今,已召开10次相关会议,通报问题,约谈企业整改,改善停车秩序。同时,搭建常态化政企沟通模式:前期协同规划停车线框与电子围栏,后期根据运营数据与市民反馈动态调整点位容量。在停放管理上,实施“建档编号+电子围栏”相结合的信息化治理模式,在商业步行街、中小学校门口等重点位置设置禁止停车区域,实行禁停管理;通过共享数据助力企业精准调度、提升车辆周转效率;通过骑行APP推送规范停放提示,推动形成良好共治氛围。
民生导向,让治理精准贴合群众需求——兰州市以“便利出行、保障安全”为出发点,聚焦“找车难、停车乱”问题。兰州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制定主城区电动自行车和共享单车停放线框施划标准,在商业核心区、地铁站点等高频区域,统一施划白色和蓝白色停放线框,严格执行技术规范。在26处人流密集区开辟私人电动自行车专属停放区,缓解“车辆挤占人行道”问题。今年以来,城管部门通过“高峰每小时巡查、平峰2小时巡查”的动态管控,累计规范摆放车辆178万辆(次),清运淤积车辆13.5万辆(次),清洗擦拭130万辆(次)。同时,开通“随手拍”微信小程序,打造“发现—上报—处置—回复”闭环体系,让市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兰州市将深化人工智能、云计算应用,完善监管服务系统功能,优化动态测评机制,推动治理体系迭代升级。持续深化“精准画像、精准响应、精准共治”经验,平衡市民出行便捷与城市整洁的关系,让共享出行成为城市文明“流动名片”,书写城市高质量发展与民生福祉提升的双赢答卷。
杭州——新融合 精心改造高效利用空间
近年来,杭州市积极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这一理念,以地铁口共享单车停放问题为切入点,通过精心规划与治理,在城市“小微空间”下足“绣花功夫”,让城市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全体市民。
自2021年起,该项工作连续四年被纳入杭州市政府“十大民生实事”,累计建成停车场地1028处,停车面积约24万平方米,可停放车辆16万辆,基本打造全市地铁口“一口一处”的目标,地铁口周边综合环境品质进一步提升。
杭州市巧妙利用地铁口周边的“边角余料”空间,通过资源整合与综合改造,将这些不起眼的角落变成了非机动车的“栖息之所”。在桃花湖、人民路等地铁站周边,曾经闲置的小块空地经过精心设计与改造,成为功能齐全、美观实用的停放场地。同时,充分挖掘人行道富余空间,合理规划停车区域,实现“能划尽划”,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空间的利用率。
为进一步增加停放供给,杭州市积极拓展思路,向社会多方借地,与大型商业综合体合作,在曹家桥、汉江路等地铁站周边建成一批便民停放场地。同时,创新借用城市绿地,通过置换与提升改造,在学院路、拱宸桥东等地铁站打造绿树环绕的停放空间。此外,结合道路提升改造工程,同步建设非机动车停放场地,金鸡路、武林广场等地铁站实现了道路建设与停放设施改善的双赢。
在解决基本停放问题的基础上,杭州市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推进停放场地建设。为提升城市整体颜值,杭州市在地铁口非机动车停放场地设计上,注重与周边环境和文化特色融合,致力于打造有特色的精品点位,让市民在出行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便利,更能体验到城市的品质与温度。
9月以来,拱墅区善贤地铁站出入口出现了601平方米的“彩虹”非机动车泊位区域。这片区域是由杭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局联合美团发起,拱墅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善贤社区及三家共享单车运营企业协同推进的公益环保项目。该区域以“彩虹”为主题,其铺装材料主要来自汰换报废的共享单车轮胎。场地以七色彩带串联,用蓝色铺就停车区,搭配绿色出行主题墙绘,既通过视觉引导规范市民停车、解决周边“停放乱、环境差”问题,又践行资源循环理念,契合低碳潮流。
“彩虹”非机动车泊位区域在聚焦低碳出行与“金角银边”空间利用的同时,也为绿色出行人群打造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感的慢行交通空间。三家共享单车运营企业以每60天为一个周期轮换值守,负责车辆秩序维护工作。每周两天在早晚高峰期开展1小时“无差别服务”,不仅对共享单车进行整理摆放,还同步做好车身“牛皮癣”小广告的清理工作。
未来,杭州市还将持续尝试探索新业态与城市更新的创新融合,系统总结地铁口非机动车停放治理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并将这些经验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美丽杭州建设注入新活力。
摘自 《中国建设报》 2025.11.24 路佳 若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