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5日星期二
住建云平台
http://www.ezhujianpt.com

宁波市:“居、业、物”协同共治,探索基层治理片区化管理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11-24 16:35:21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习近平总书记于2021年2月在贵州省考察调研时指出,“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这充分体现了基层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基层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石,是提升社会治理有效性的基础。在新时代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浪潮中,浙江省宁波市以党建为引领,积极探索住宅小区“居、业、物”(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协同共治新模式,并创新推行片区化管理,有效破解了基层治理中的诸多难题,走出了一条具有宁波特色的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新路径。这一系列实践显著提升了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城市基层治理提供了宝贵的“宁波经验”。

抓好顶层设计,筑牢协同共治“压舱石”

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不仅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之义,更关乎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住宅小区治理则是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因此,必须加强住宅小区治理。面对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物业管理纠纷频发、业主自治能力不足、社区协同机制不畅等诸多问题,早在2020年由宁波市住房城乡建设局会同市委组织部联合印发《关于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推进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拉开了党建统领、“居、业、物”协同共治的序幕。

建立完善制度体系。宁波市坚持规划引领,逐年制定物业党建工作要点和重点任务清单,确保工作有方向、推进有步骤、责任有落实。2021年,《宁波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修订出台,为宁波市协同共治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为更好地贯彻落实《条例》,宁波市先后出台了《宁波市物业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办法》《业主大会议事规则示范文本》《住宅小区管理规约示范文本》《住宅小区物业服务合同示范文本》等一系列配套文件,不断健全宁波市物业管理“1+X”政策体系,形成了覆盖“物”方和“业”方的完整制度链条。2024—2025年,宁波市确定了党建引领“居、业、物”三方共治重点举措清单,印发《宁波市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备案证明示范文本》,制定《关于进一步规范实施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委员会制度的指导意见》《住宅小区“三支队伍”履职事项清单》等,标志着协同共治的顶层设计进入精细化、标准化新阶段。

持续夯实组织根基。党的领导是实现社区协同共治的根本保证。近年来,宁波市大力推动党组织向住宅小区延伸覆盖。截至目前,全市2860个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委员会已组建2479个党组织,党员比例超50%的业委会达到1160个,物业服务企业和项目部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率实现100%。特别是在全省率先实现市、区两级物业行业党委全覆盖,并通过制定物业服务企业、业委会党组织工作指引,切实加强和改进党对基层各类组织的领导,为“居、业、物”协同共治注入了强大的“红色动能”。

坚持“点面开花”,打造基层治理“新样板”

宁波市的“居、业、物”协同共治并非停留在文件层面,而是通过改善民生与创新社会治理,及时解决基层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切实做到居民有诉求、组织有回应、服务有保障、群众有感受,使协同共治在各个社区落地生根,形成了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

“智慧共治”绘就和谐宜居新图景。桃园江社区是宁波慈溪一个拥有1万余常住人口的新建城市社区。面对中档商品房小区人员集中、居民需求多元的特点,社区立足“智慧共治”理念,将信息技术与人文关怀精准融合,深化“居、业、物”三方协同机制。一是创新组织载体,汇聚共治合力。在社区党组织引领下,辖区各小区业委会自愿结成了“义社联盟”这一非营利性社会组织,通过月例会、季联查等方式,有效履行监督业委会履职、指导物业管理、调解“物、居”矛盾等职责,实现了“‘物、居’矛盾不出小区和社区”,构建起“社区—业委会—物业”高效协同的治理闭环。二是强化透明管理,保障居民权益。社区建立科学、透明、受监督的财务管理流程,探索实行小区经费由社区党组织“一支笔”审批并按期公示的制度。自2015年以来,社区关于经费使用的负面反映全面清零,以公开透明赢得了居民信任。三是赋能数字监管,提升服务品质。社区依托物联网和大数据,构建了全方位的智能化监管体系,实现对物业项目的精准监管和民情民忧的闭环处置。通过建立对固定巡逻点、消防设施、电梯等常态化、数字化的检查机制,确保了物业服务阳光化、标准化,有效满足了居民对日常安全和环境品质的需求。四是激发自治潜能,共建美好家园。社区开发了管理端 APP和居民互动端小程序,开设“网上服务厅”和“网上议事厅”,不断拓宽居民参与渠道。针对电动车充电难等民生痛点,业委会与热心业主共商共建,将闲置绿地改造为带充电桩的公共休闲区,将“关键小事”办成“民生大事”,极大激活了社区内生动力。

“红色联盟”引领老旧小区“焕新颜”。宁波市镇海区招宝山街道白龙片区的治理实践,充分展示了党建引领下片区化管理的强大生命力。该片区涵盖5个物业小区和1个散居小区,是典型的老旧小城区。面对老旧小区基础条件差、管理分散、资源不足、服务水平低等挑战,片区创新推行“片区化”管理模式。一是构建“红色业委会共建联盟”。以社区党委为核心,联合5个小区业委会组成联盟,通过党建联建机制,将社区内道路保洁、停车管理、秩序维护等市政服务项目整体“打包”,集中委托给一家物业服务企业统一运营,实现了从“分散治理”到“整合治理”的跃升。二是优化组织管理体系。形成以“红邻”物业党建联建机制为核心,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3大主体为支撑的组织架构,并设立一个综合物业服务中心和4个分中心协同运转。人员配置上实行统筹使用、动态流动,节约人力成本20%以上,实现了资源利用最大化和集约化。三是创新服务机制。践行“至真用心、至诚服务”理念,构建起走访恳谈、网格议事、联合协商等5大物业服务链机制,提供8大类80项服务项目。通过整合人力、物力、财力,推动老旧小区物业管理和城市管理走上良性循环,目标是实现服务“零”投诉、100%满意度。运行两年多来,物业收缴率和居民满意度均稳定在90%以上,切实提升了社区治理效能。

推进成效显著,彰显党建引领“真功夫”

近年来,宁波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之以恒推进党建统领“居、业、物”协同共治,取得了丰硕成果,体现在3个方面:

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宁波市通过强化基层党组织核心引领,健全政策制度体系,构建了权责清晰、多方联动、运行高效的住宅小区治理新格局。“居、业、物”三方定位更加明确,协作更加顺畅,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基本形成。

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党组织覆盖面的扩大和战斗力的增强,为基层治理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住宅小区“三支队伍”建设的持续推进,尤其是对物业从业人员、街道社区干部、业委会成员的系统培训,极大地提升了各方主体的专业素养和治理能力。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创新赋能,为传统治理方式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居民满意度不断提高。无论是桃园江社区通过智慧共治实现的和谐宜居,还是白龙片区通过资源整合带来的服务提质,其中的硬核理念都贯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最终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物业纠纷显著减少,小区环境持续改善,公共服务更加便捷,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显著提高,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日益浓厚,生动诠释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展望美好未来,谱写基层治理“新篇章”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宁波市社区协同共治的创新实践表明,坚持和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是破解治理难题、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所在。现代化城市要有现代化治理,治理在城市工作中的分量越来越重。针对即将开启的“十五五”规划,宁波市委、市政府结合宁波实际,精心谋篇布局,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举措。

持续优化顶层设计。坚持以居民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完善业委会(物管会)制度等指导性文件,夯实业主自治的制度根基,推动协同共治机制走向成熟定型。

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加强基层治理统筹协调,强化部门协同联动,深化组织、社工、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与镇(街)、社区的职能对接和统筹,持续提升住宅小区管理水平,不断形成治理合力。

加强基层能力建设。坚持党对城市治理工作的统一领导,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的组织建设,完善政策讲师团动态管理工作机制,深化市、区二级培训,重点提升业委会等治理主体的业务水平和履职能力。

强化分类指导推广。坚持“点面结合”,既要实现业委会(物管会)组建的全覆盖,又要推动其实体化、规范化运作,及时总结推广如桃园江、白龙片区等先进治理经验,带动全市基层治理水平整体跃升。

宁波市以党建为笔,以民心为墨,在基层治理的广阔画卷上,正奋力描绘着一幅组织有力、管理精细、服务便捷、邻里和睦的现代化社区新图景。这份“宁波答卷”不仅为本地居民带来了更高品质的生活,也为全国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建设、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启示。在党建引领的旗帜下,宁波的社区治理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不断续写新时代城乡社区和谐发展的崭新篇章。

摘自 建筑杂志社公众号 2025.11.23 郑园